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地球遇到了麻烦,美政府无能为力,主角挺身而出,拯救了地球。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就好像我们总结的WOW一句话攻略一样,坦克拉好,治疗奶好,DPS猛打,BOSS放什么躲什么,BOSS招什么打什么。对好莱坞电影而言,个人英雄主义总是万能而且管用的。
在一大堆主旋律好莱坞导演里面,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个另类。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大概剧情。哥谭市的犯罪此起彼伏,且性质恶劣,这让哥谭市政府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一个身穿蝙蝠衣,手持各种高科技的黑夜游侠出现了,他侠肝义胆,孤身与犯罪分子较量。看看,这是好莱坞电影的典型模板。
面对这样一个传统的美式英雄类角色,诺兰是如何处理的呢?
让他两边不是人。
虽然他逞凶除恶,以暴制暴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的支持。但是他的手段却也和那些犯罪分子别无二致,游走于法律边缘,造成许多破坏,甚至撂下了不少烂摊子。于是他陷入了这样(的两难境地)一个道德困境。一方面,他解决了哥谭市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见不得人,不得不隐藏自己的面貌来掩饰自己的真正身份。
这样,诺兰将一个主要以动作、特效为卖点的超人式电影引入了对“执法者”执法方式执法身份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黑暗骑士》以非典型的好莱坞剧情,演绎了一个本质的典型好莱坞电影,因为虽然蝙蝠侠行为不太正当,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洛城的安宁与稳定嘛,手段坏了些,不影响他目的的正确性。
到了《盗梦空间》,主角柯布一干人就没有蝙蝠侠那么崇高那么伟大了,不仅行为方式与蝙蝠侠如出一辙,干着非法的勾当。而且目的也就是回家看孩子而已,这和蝙蝠侠一比较,思想境地是天差地别呀。柯布一开始为康博公司卖命,盗取斋藤的信息,可是被斋藤发现(知道?),失败之后,又背弃康博公司,为斋藤效力。这下可好,还要潜入别人的梦境,改变别人的意念。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妻子植入意念,成为他妻子自杀的间接凶手。无论哪桩事情,都上不得台面呀。
《盗梦空间》的剧本要是让其他好莱坞编剧写。恐怕就变成这样的了:柯布一行人试图窃取斋藤的商业资料,却发现斋藤是比他还要高明的盗梦者。虽然盗梦失败,但柯布却意外发现了斋藤隐藏的秘密,那就是斋藤妄图对美国总统植入意念。一旦成功植入,后果不堪设想。但作为逃犯,柯布想要阻止斋藤却难如上天。一方面,他要摆脱现实中美国警察的追捕,想法接近总统;而另一方面,他还要在梦境中和斋藤决一死战。面对诸多困难,他能做到吗?真相只有一个!
好吧,想远了。
再次梳理一下《盗梦空间》的剧情。
总的来说,《盗梦空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柯布帮助斋藤对他的商业对手费希尔植入意念,解散其父的公司,以换取斋藤给他的回报——解除美国对柯布的通缉令,让他回家。而暗线围绕柯布如何摆脱他潜意识中的妻子展开,回到现实层面。明线是剧情的主要推动力,电影也主要围绕它展开。暗线分散在电影不同段落,为明线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丰富电影的层次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条暗线,那么这部电影恐怕就要落入俗套的纯视觉大片的行列了。
从电影的主线剧情来看,回家、团聚是电影的主题元素,也是剧情发展的逻辑依据。应该说,家庭团聚这个主题也是好莱坞经常宣传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其实很在乎家庭的。但是《盗梦空间》的主题又不止于此。因为电影中暗线剧情的加入使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在电影尾声,美国入境官员意味深长地对柯布说了一句“欢迎回家,柯布先生(Welcome home, Mr. Cobb)”。柯布没有太多表示,这时候他已经化身为观众的一员。因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他说的,也是对银幕前所有的观众说的,“你们回家了”。但是他仍然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尤其是看到他那些梦境中熟悉的队友,更让他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回到了美国,或者说回到了现实。
直到柯布走到出口,电影镜头模拟柯布的视角,有意无意地扫到了出口上方的欢迎牌,柯布抬头看着牌子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牌子上写着什么呢?“Wel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欢迎来到(回到?)美利坚合众国。紧接着他岳父又对他说了句“Welcome”,这次没了宾语,也没办法给宾语呀,你说宾语到底是home(家)还是The United States(美国)呢?当然是两者都是,还有没提到的现实世界。
前面已经说明,电影的另一条线索,也就是暗线是柯布要从梦境返回现实,这里“Welcome”同时也是欢迎他回到现实世界。这句话同样还是对所有观众说的,告诉他们该洗洗睡了,并且不忘提示他们,美国就是家,家就是美国。美国是真实的,存在的,理想的,是所有观众的和电影人物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