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夫子这句话,教你如何看待弱势——越早领悟,越懂人生

来源:二三娱乐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先生说:“比较射艺,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主要在能射中红心),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理呀。”

这句话,我觉得有两层含义,一是字面义,二是引申义。

字面义就是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臂力不同,有些人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了。臂力不足,相对射箭而言,该是不足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接受。为何该接受?因为你的不足,换一个角度,便是你的优点。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吧。

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人,他非常喜爱音乐,更是弹得一首好琴;他痴迷于弹琴,对着山也弹,看着水也弹,望着月亮云朵都弹,仿佛世间万物都能听懂他的琴音似的

有天他突发奇想,对着院子那头老牛弹琴。他弹的是著名的乐曲《清角》,弹到高潮部分,家里所有人都被他的琴音所吸引,甚至连他自己也都有些感动了。可是他抬头看那老牛,仍然是埋着头只顾啃它的青草,丝毫没有发现周围有什么不同。

对牛弹琴的故事算是耳熟能详了吧,牛对外界的感知能力真的很弱呀,换句话说,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换一个角度,这就是牛最大的优点,如果你观察过牛的眼神的话。即使农人驱它耕地,把它打得皮开肉绽,它的眼神一直是那样静如止水。

看到过一个故事,作者讲的是一位老作家回忆"文革"时期的发生的事。当年老作家被下放到农村,上头对公社早有指示,要好好改造他。老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放牛,一共有十多头牛。晚上就睡在牛棚里。

运动来了,他就得上台,被人骂被人斗。折磨够了,就被人押往牛棚。这样非人的生活使很多过来人都想到了死。老作家也是,他想以死来抗争这癫狂的世界。但是,牛救了他。他对着牛哭,牛只是看着他,很平静很安详地看着他。这种眼神,像是在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又好像是在取笑他:"你太懦弱了。"

牛的眼神让他的心灵感到一种无言的震撼。他没有死。但在那个时代活着,必须要付出代价。

按照当时的政策,牛是不能杀的。但那时候,一年到头,村人都难见油腥。年关将近,为了能吃到肉,他们准备弄死一条牛。大队长命令老作家把一只老牛牵到悬崖边,然后把牛推到悬崖下,让人以为牛是失足摔死的。老作家在队长的威逼下这样做了。老牛在滑向悬崖的时候,用前脚拼命扒住了一块大石,眼神仍然平静,但奇怪的是,牛的眼眶里满是泪水。牛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摔向悬崖下……那个年关,全村人都分到了牛肉。

但是,厄运降临了。有人告发了这件事,一切罪责都落到了老作家的身上。他以破坏生产被判了20年徒刑。

在内蒙古的20年,他受尽了非人的待遇,每当想到自杀的时候,总是想起那只牛摔下悬崖时的眼神。

老作家活了下来,活得很坚强。他会活着,像牛一样活着,也只有活着,才会感受到这世上的一切--痛苦或者欢乐。

如果不是因为牛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那么弱的话,他不会不沉醉在琴声里,也因这个,牛几乎就是不懂情趣的代言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不足的话,它不会有那样平静的眼神。

这是这句话的字面义,还有一层引申义。作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也没有办法呀。

在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出版的一书《做你自己》提到过一个细节,“我父亲曾经与盖茨夫妇一同去过中国,当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工厂和田间劳动时,我父亲震惊了。由于出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一生或许都要在这样默默无闻的劳作中度过。在这个环境中,不知有多少潜在的企业家、发明家和创新者被埋没了。或者,用我父亲的话说,‘那座山坡上不知有多少比尔·盖茨正在干活?’”

环境、时代、出身是没有公平而言,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与外界是无关的。


这句话的解释我参考了钱老的《论语新解》和南老的《论语别裁》

如果喜欢论语,可以关注我哟~

--En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