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威尔是否伟大,是不用废话的,一如关于1984,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 有人称这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会政治幻想小说,情节离奇,怪诞,但却又合乎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小说描写了集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展望了一个可怕的结局,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单调。
此为我买的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的序言。
关于奥威尔,看他的书完全是因为王小波的推荐,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的时候,毫无掩饰的可以说,看第一遍我完全没有看懂,书中所描绘的东西,以及作者所用的晦涩的言语,于当时的我实在是一种折磨,确乎难懂的很,如那些难懂的口号,标语,什么新潮语,老大哥,双重思想,分期谈话,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都是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句堪称经典的口号更是让人难以捉摸: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虽然作者在之后为这些东西做了详尽的阐释,可我仍不能弄的明明白白
如果说看王小波于我是一种救赎的话,那么后来的乔治奥威尔于我则是一场地震了,思想的大地震
重看这本书是在高考结束之后的,一个人静下心来,没有学业的压力,生活放松的一塌糊涂,偶然有一天抱起它,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被震撼的不能自拔,我便是在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奥威尔,和他的1984。
本书一开始以一种不急不缓的第三者口吻向读者叙述发生在1984年里的种种,以主人公温斯顿 史密斯的视角变化将这个未来的世界一一暴露在我们的面前,或者说以主人公的思想变化来说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应该说恐怖入骨的感觉一直都弥漫着整本书,关于这种感觉,从书的一开始就有描写,如在仇恨期里人们的疯狂行为,电子屏幕的密切监控下,党员的唯命是从,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强盗逻辑般的新潮语。在这里,作者刻意的不提失去自由的事实,却造成了一种恐惧气息弥漫全书的感觉,这里所说的恐惧,不是血淋淋的具体场面,而是一种人性泯灭的无望之感。
作者的笔调无疑是灰色的,说黑色或许会更好些,它不同于那种黑色幽默,它没有喜剧色彩,有的只是入骨的恐惧。
关于这本书,因为有太多的版本,故每一个对其所划分的章节有所不同,有十六章的(董乐山版的),亦有二十四章的(富强版的),但无论如何划分,大体的情节都是相同的,可分为:
打倒老大哥
思想本身就是犯罪
无产者不是人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孤生
我爱你
黄金乡
独自去偷欢
他们终于来了
仇恨周
我们是死者
在友爱部里
101号房
改造温斯顿
权利即上帝
热爱老大哥
这十六个阶段,毫无疑问,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刻意的规划了一番,使得全书丝丝入扣,章节之间弦和的无可挑剔,愈到最后,作者营造的未来世界,或者说关于极权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更显强大。
主人公温斯顿属于外围党的一名普通党员,在负责掌管新闻,娱乐,教育,艺术,领域的真理部的某一个小科室工作,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修改文献,或者说承载着思想的文字,他和一群外围党员在努力地使之成为利于党的文献,在这里,历史就如一张白纸,会被不断擦干净然后写上新的内容,这就是温斯顿的主要工作,在这里,关于真理部,只是党为了维持自己统治的一个机构,于它平齐的还有和谐部,仁爱部,富民部,倘若用新潮语的说法应该是叫做真部,和部,爱部和富部,在这里,令人感到好笑的是,这些个统治国家的机器,却并不是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如战争由和谐部负责,制造谣言由真理部负责,严刑拷打属于仁爱部管辖,而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则由富民部负责,看到这些,不禁哑然,这就是1984的世界里的荒诞。
温斯顿在真部的大楼里做着疲倦无聊重复无止境的修改工作,受着思想警察的监视,如大多数外围党的党员一样,喝劣质的胜利杜松子酒,抽限量的胜利牌香烟,吃着食堂里无法下咽的食物,即便是这样,他们的处境已经比大多的人好很多了,或者说贫民。在1984的世界里。平民占据了大多数。可社会大多的财富却被那少之又少的中心党成员所占据,贫民唯一能做的只是为了生存奋斗而已,而令人讽刺的是这个统治集团却还自诩为公正,自诩为救世主,是把人民从黑暗的中世界中救出来的,这些足足可见党的荒诞。
在1984的世界里,党掌控着一切,不论什么,都要得到党的同意,都要与党相符合,党掌管着每一个人民,民的一切,或者说你本身就是党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党不允许人民有思想,或者这样说:思想不会存在,思想是一种罪恶,当然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因为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党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是这样的: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关于这些话,无论谁,初看之时,必然不会理解,因为那根本就是一种矛盾,无法调和的,或许这只是因为我们是以现实的观点去理解的,而这一切在奥威尔所营造的1984的世界里,却是如此的合理,在小说里,作者以一个党的反叛者戈尔斯坦因所做的书中将这一切剖析的完美无疑,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党的反叛者是否存在,但无疑的是那些关于1984世界里的社会结构的观点确乎经典,党还有一句潜口号是这样的,谁控制了过去,就等于控制了未来,谁控制着现在,就等于控制了现在,可以说与那句口号遥相呼应。
温斯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围党的党员,他在贫民的眼里,是党的爪牙,令人恐惧,但他厌恶却党的一切,想获得自由,甚至想推翻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和和他拥有同样想法的乔丽亚不谋而合,他们幽会,嘲讽着党的一切,极权,虚伪,他们以做爱来释放自己,或者说这是他们反抗党的方式,直到他们遇到伪装成兄弟会的中心党员,遭遇了思想警察的抓捕,经历了一系列的非人的折磨,然后妥协的悲剧,故事本身是灰色的,而留给我们的结局更是令人窒息的,或许党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征服整个世界,另一个是彻底的铲除那些可能存在的独立性思考,1984的世界未免有些恐怖了。
在这部作品中,奥维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划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温斯顿最终失败了,败给了那个庞大的机构,和他后面所代表的黑暗,也许奥威尔想告诉我们:当一个真理存在的时候,自然会有非真理的存在,如果你是对的,你坚持的是真理,就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站出来反抗你,那也不代表你发了疯。
或许我们该相信,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证。
奥威尔说:所谓最好的书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告诉你。诚如此言。
今天,这个世界要比1984的世界好的多,但我们仍该为之努力,让它变的更好。
在追求自由的路上,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共同的路要走,这或许也是奥威尔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