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戚继光:别叫我将军,不敢当

来源:二三娱乐

一、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百姓被悲观和绝望笼罩。

一股五六十人的海寇从海上登陆,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先后去了杭州、芜湖,接着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退回至武进。

当时南京是明朝二帝都,守军有十二万。

区区几十海贼,在十二万陪都守军眼皮下杀了数千人,作为普通老百性,能特么不绝望不悲观嘛。

这件事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倭变事略》等正统史书都有记载,西方的中国史教本也有摘录,如此奇迹让中华乃至世界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二、

在糟糕的时代,总有猛人出现,这次也不例外,有个猛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登场了,他就是戚继光

戚继光不仅军事战略眼光独到,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那些天天忙着打鬼子的日子里,还钻研书法和诗歌。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战场上的将军如果喜欢舞文弄墨,他不是个贪大求全的草包就是个能文能武天才,显然戚继光属于后者。

整个明朝近300年,从战功和影响力来看,戚继光应排在徐达、蓝玉、常遇春等这些开国名将之后,但从人才体系的打造来看戚继光却超过了这些人,这是后话。

三、

且看这群海寇,虽然是杀人越货,却表现了当时日本下层社会组织的严密性。

据目击者记载,不论作战或宿营,各个小股部队都统一有序。在短兵相接时,他们的队长把折扇往上一挥,部下就将配刀向上伸出,当我军的注意力被这个动作所吸引时,他们突然倒转刀锋迎头砍下。

每次看到这个战术的感觉是又好气,又好笑,几百年前鬼子就这么会玩了。

通过多次与之交锋可以推断,他们并非简单的团伙作案,之所以能不断地以寡敌众,是因为他们有自己严密的组织体系。

四、

当时明帝国虽然有200万常备军,但因为一直延用开国时朱元璋的军户制度,这个制百年来未做任何变革,已经变的陈旧不实用,所以导致军队体系混乱,战斗力低下。

因此戚继光提出组织训练新军。

五、

由于政府深切理解事态的严重性,所以不得不批准他的组织新军的计划,并且加征新税作为招募和训练的费用。

当时军队没有固定训练准则,专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还未成立。戚继光编撰了他的新兵训练课程---《纪效新书》,亲自担任执行校长,组织教学。

之前征兵以单人杀敌能力为主要标准,所以拳师、和尚、江湖艺人,常常成为征召的重点对象,在军营中也享有较高待遇。

戚继光认为战争的胜败并不取决于个人武艺的高低。除了要求个人杀敌技术娴熟外,还要增加作战中部队配合的默契度。所以《纪效新书》卷详细讲述了兵员的选拔和编伍、水陆训练、作战和阵图、各种律令和赏罚规走、诸种军诫兵器及火药的制造和使用、烽堠报警和旗语信号等建军作战的各个方面,甚至详细的描述了干粮的做法。

六、

戚继光除了教授这些成熟的理念经验,也注重在战争中总结更实用的战术。

他给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协同作战。长兵器攻击较远的敌人,短兵器击杀冲到近处的敌人,这就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鸳鸯阵”。

战争要取得胜利,时间的默契至关重要,当时虽然还没有钟表,戚继光用捻珠作为代用品,按标准步伐的时间一步移动一珠,作为计算时间的根据。通过这样精密的考虑,就几乎没有任何因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

从整个明朝来看,帝国并不缺乏训练军队的方法,只是这些宝贵的经验由于不被重视而没有见诸文字,到俞大猷才作了扼要的阐述,而戚继光则写成了一部系统的操典式培训教程。

七、

《明皇经世文编》中记载从1559年开始,戚家军曾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

戚继光一生战功显赫,但能让戚继光最引以为傲的应该是他的戚家军,那支在家国风雨飘摇时冲锋陷阵的钢铁军队。

如果能再给戚继光一次发表历史感言的机会,我相信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不要叫我将军,请叫我校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