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条新闻刷爆了各大媒体的财经版面: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美国建厂,理由是“在美国投资除了人工比中国贵,其他一切包含土地、税收、电力、物流、天然气、银行利息等等都比中国便宜,两相比较之后在美国生产比在中国生产还更有赚头。”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搜索关键字“曹德旺”,不难看到社会大众对一家优秀企业移师美国的焦虑和担忧。
“曹德旺”成了媒体热议的话题而整个热议的焦点,就在于“税费”二字。
中国的税费究竟有多重?这似乎是个难解之谜。我们往往只知道我国的各种税费错综复杂,花样百出,但从来都没弄明白,我们为其支付了多少真金白银。这次“曹德旺事件”之后,有学者造了个“死亡税率”的新词,意思是一家企业在交完各种税费后,基本就死了。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次感受到税负之重,是自己头一回拿到大额年终奖时,结果发现看到的数字中有一大块都要上交给国家,好心情顿时全无。
于是我想不妨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理理中国的那些主要税费。
1. 如果我是企业家
我们从曹德旺掌管的福耀玻璃年报中,可以看到一家企业所会面临的税种及其税率。
福耀玻璃2015年年报税项其中企业所得税一般为25%,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1. 增值税
增值税是一种基于商品、服务增值额征收的一种间接税。假设一家企业以100元进货,200元卖出(都不含17%的增值税)。那么最终支付给上游的价格为117元(100+100*17%),出售给下游的价格为234元(117+100+100*17%)。产品每增值一次,就抽一次税。最终所有税费都转嫁给终端用户。
2. 消费税
目前中国的消费税事实上是一种“奢侈税”,因为消费税仅针对如烟、酒、化妆品、汽车等14类产品征收,其余都已并为增值税。如福耀玻璃年报中,我们就没有看到消费税。消费税是一种价内税,最终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3. 营业税
营业税是指通过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一定的税。目前我国正进行营改增试点,未来营业税也将逐渐并入增值税。
从福耀玻璃年报中我们也可以查到,公司将营业税计入主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栏。同样列入该项目的还有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杂七杂八的税种。
从上述税率标准来看,似乎中国的税率并没有那么高。即使是25%的所得税,也比美国40%的所得税低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企业财报的营业收入并不包含增值税,因此如果加上增值税部分,会使企业竞争力大幅下降。
我们假设在两个地区同样能以100元进价,234元售价卖掉一件商品,地区A需要交17%的增值税和25%的所得税;地区B只需交40%的所得税。地区A企业的利润为(234-17-117)*(1-25%)=75元;地区B企业的利润为(234-100)*(1-40%)=80.4元。因此,地区A既虽然能向下游转嫁自己和上游共计34%的增值税,但也削弱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2. 如果我是员工
作为一名员工,对税负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每月领工资时。以税前月薪10000元为例,最终员工拿到手为7855元。但是企业支付劳动力成本高达13920元,两者差了近一倍。
上海市五险一金标准在领年终奖时,税费的计算又另有标准。
因此,当年终奖越丰厚,税率就越高。如果一个在BAT核心部门工作的员工有高达100万元的年终奖,那么最后实际拿到手的可能只有55万左右。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让员工觉得辛辛苦苦一整年,结果发现一大块劳动所得都莫名其妙消失了。的确是莫名其妙,因为不知道用到哪去了。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成本负担并不小。一方面员工觉得收入低,另一方面企业觉得负担大,也难怪许多小微企业想尽办法偷税漏税,因为确实不这么做,就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