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悉尼上了一堂中国古代哲学课

来源:二三娱乐

这些展品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至十九世纪近五千年的华夏艺术史。

---Art Gallery of NSW

这是一场含蓄内敛却又荡气回肠的展览。每一件藏品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里都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我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去了5次这个展,扒遍了网络上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就为了能了解这87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天地人, 源自于道家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这个思想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想必是家喻户晓. 在此之下, 策展人又将整个展览分为5个单元, 分别为天地, 季节, 实景, 山水和人文. 这些线索把87件文物串联在了一起, 和整个展览的主题遥相呼应.

01始于天文图

明代绢本彩绘的天文图拉开了第一单元天地的序幕, 与其他藏品不同的是, 这幅图代表了古人对天文的认识和理解, 是展现明代自然科学水平重要的证据. 图中红字标示的是星官之一的三垣, 是古代用以划分星空的重要标记, 它们分别是上垣太微垣(又名天庭, 是贵族和大臣居住的地方), 中垣紫薇垣(天帝居住的地方, 除了皇帝以外, 皇后, 太子, 宫女都在这里居住), 下垣天市垣(是市集, 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而相交的黄红两条线则代表了黄道和赤道, 因此黄道二十八宿(与三垣并称三垣二十八宿)也出现在了图中, 唯一的小遗憾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天文图的右上方已有缺损, 因此有十宿(壁宿至鬼宿)残缺.

而在一旁由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所画的伏羲氏则是古人连接上天的重要证据之一,仇英以青绿色为主,同时伴以泥金钩边,下笔极为精熟.神化凡人在每一个国家和宗教都是普遍可见的做法,古代文化也大多建基于此,中华文化也不例外.伏羲是三皇之一,同时被儒教和道教所崇拜,图中描画的他降伏龙马并根据其背上的图案研究出八卦,顿悟出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带领先民走进了数的时代.

而说到总结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一样?对了!就是被儒家奉为五经之始的易经.易经对中华文化影响之深远无容置疑,书中的阴阳和八卦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和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在这里展出的第三件藏品就是清代书法家蒋衡花费12年完成的十三经之一的易经纸本,后被乾隆帝把这十三经刻为石经,现位于北京国子监和孔庙的夹道之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石经.

易经成书后至今已流传约3000年, 期间出现了不少理解易经的文章, 而这些文章的汇总, 称为易传, 而其中被誉为论述水平最高的作品, 非系辞莫属. 

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周易

第四件藏品似乎就是以这句话为标准而创作的,明代的天地人三连玉环.顾名思义,这个玉环有大中小三环,以卡榫结构结合,收合时呈同心圆片状,展开时呈立体球形.外圈刻以山海之境象征地界,中圈刻以龙纹象征人间帝王,内圈刻以日,星,月纹象征天界.展现了天地人三者间交互相依的多元结构,是天地人运行之道的缩影.

想必大家通过前面四件藏品已经大概了解了天地人的大致意义,而作为其中人这一环,无可避免的我们肯定会谈及“君权神授”,帝王是神祗在人间的代言人,听从他便是听从上天的旨意;从夏朝一直到清朝,这个统治精神基础绵延3000余年.而作为夯实精神基础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封禅.

02 唐玄宗的封禅

唐玄宗也不例外, 作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他治下的唐朝达到全盛, 史称开元之治. 在他坐上皇位第13年时, 这位时年40岁的君主在泰山完成了他的封禅仪式. 而第五件文物, 便是唐玄宗在完成仪式后埋在祭坛下的禅地祇玉册. 虽名为玉, 其实质为略微钙化的白色大理石, 除了李隆基亲笔签名的隆基二字是楷书以外, 其余113字均为隶书, 所有的字都是以阴刻的方式刻在15支玉简上, 玉简以金属丝串联成册, 原本字上贴有金箔, 但是基本已经完全脱落.

那么, 在君主制还没有出现的时期, 封建王朝还没有成型时, 先民们有没有类似天地人的概念呢?如果有, 又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呢? 这两个问题在另一个展示柜你会得到答案. 因为第六和第七件文物来自大约4000多年前, 在现长江下游地区发掘而得, 同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其中一个代表文化---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琮. 

以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 周礼

看来更早的先民已经有同样的习惯了. 玉璧和玉琮 (cóng) 除了是先民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 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玉璧

玉琮

而其中, 展示的玉琮在细节方面很值得单独说一下. 这个玉琮分为17节, 每节都雕琢有4个神祖面纹, 合共有68个形状各异的纹样, 反应了当时的祖灵宗教信仰. 更神秘的是, 在上端开口的四面还浅刻有难辨的奇怪符号, 难道这是当年仪式所用的咒语?

03 乾隆的那些玩意儿

清乾隆年间的铜胎掐丝珐琅彩鸩车尊的出现给整个主题带来了新的转折点. 这第八个藏品造型独特, 是鸟类蹲在车轮上的姿势, 相同形制的器具也出现在西清古鉴里, 这个器具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墓葬画里鸩车是儿童的玩具, 到了清代加上了酒器的形象, 形成了这样有趣的外观, 再加上掐丝珐琅工艺的彩色釉料, 十分具有观赏性.

鳖鱼是什么鬼?

同样有动物形状的第九个藏品则是描绘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鲤鱼跃龙门, 不过在这里可不是鲤鱼, 而是鳌鱼, 鳌鱼其实就是鲤鱼的plus版, 想跃龙门但是偷吃了海里的龙珠, 所以变成了龙头鱼身, 据说雄性鳌鱼是金鳞葫芦尾, 雌性是银鳞芙蓉尾, 那你能看得出来这个清乾隆碧玉鳌鱼花插上的鳌鱼究竟是雄是雌呢?

玉罗汉山子

从右上角的小字可以看到这个摆件绘画的是第十一罗汉---租查巴納塔嘎尊者倚树而坐, 面露微笑的姿态. 相传这位尊者生性愚笨老是记不住经文, 得到佛陀的明示后, 他反复拂拭比丘的鞋子, 终于得悟而获得阿罗汉果. 不知道我哪天擦鞋子的时候也能顿悟参透人生的真谛呢?

04 怎么能少了佛祖和八仙?

有了罗汉, 那还应该有哪位神仙呢? 阿弥陀佛怎样? 请看第十一件藏品, 清代无量寿佛会庆图册, 哎! 不是说阿弥陀佛的吗, 怎么又变成无量寿佛了?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啦! 全册一共有12开, 应该是碍于场地的大小, 这次展示的只有第1开---无量寿佛; 第2开---劫钵功高和第9开---龙宫默识. 

无量寿佛

释伽牟尼佛说法后结加趺坐, 天空降下缤纷天花的场景;

劫钵功高

释伽牟尼佛度化夜叉鬼子母神, 将其子藏于佛钵之中的故事。

龙宫默识

文殊菩萨于灵山法会期间赴龙宫宣讲妙法莲华经, 龙王八岁女儿因而得道成佛的故事。自己看哦,大殿下面跪着的都是虾兵蟹将呢。

罗汉和阿弥陀佛都有了, 还能有什么? 第十二件藏品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 这四幅创作于清代出自王仲谦之手的仙真童子册把八位仙人两两配在了一起, 分别是吕洞宾和汉钟离; 李铁拐和曹国舅; 蓝采和和张果老; 还有何仙姑和韩湘子. (以下四幅配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网上资料库)

吕洞宾和汉钟离

铁拐李和曹国舅

蓝采和和张果老

何仙姑和韩湘子

05 神的代言人

好了, 神仙也说了这么多了, 是时候要接地气了, 看一下普罗大众好了. 且慢, 别忘了神和人之间还夹着一种人, 那就是诸位皇帝了. 第十三件藏品就是一幅明孝宗弘治坐像, 明孝宗是谁? 明朝第10位皇帝, 在他治内大明现中兴景象, 史称弘治中兴; 还值得一提的是,划重点!这位皇帝一生中后宫有且仅有皇后张氏,夫妇恩爱和谐,为后世所赞颂

这幅画像庄重华丽,龙袍上一共出现了12种不一样的纹样,统称为12章,这些纹样是龙袍的标配,连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国徽也是根据这12章所设计的:

日: 图案中常有三脚乌鸦, 取材于「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话

月: 图案中常有蟾蜍或白兔, 取材于「嫦娥奔月」等神话

星辰: 通常以若干小圆圈表示星星, 之间以直线相连, 组成星宿图案

山: 图案为群山之象

龙: 图案为龙形

华虫: 图案为鸟形, 具争议, 也有人理解为雉

宗彝: 即宗庙彝器, 图案为尊形, 是宗庙祭祀用的酒器

藻: 即水藻, 图案为水草形

火: 即火焰, 图案为火焰形

粉米: 即白米, 图案为数颗米粒形

黼: 图案是黑白相次的斧形, 刃白身黑

黻: 图案抽象, 为黑青相间的两“弓”形相背的纹饰, 是刺绣的花

06 农耕时代的众生万象

终于说完了神的代言人了, 终于要到黎民百姓的部分了! 第十四件藏品展现了百姓各种耕织的场景, 是清代画家冷枚所作的耕织图册, 整个图册一共有46幅, 耕和织各23幅, 展览只展出了其中的12幅. 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 总感觉构图很熟悉, 看了简介才知道, 原来画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 物像的明暗光影和凹凸立体都有凸显, 同时还有清楚的空间透视概念. 这样的题材从南宋已经开始有了, 这个版本是冷枚摹写自他老师焦秉贞, 配上版印康熙的诗和序然后装裱而成. 细细数数这耕织图册上的收藏印章,啧啧啧。俗气的我又想到如果其中一个印章是我的多好。

07 青铜器来啦!

接下来我们来到这个单元展厅的中心,对嘛,总感觉走了一圈缺了点什么,原来在这里,是什么?青铜器是也.第十五件藏品是商朝亚丑者姤方青铜尊,而旁边的第十六件藏品则是商周期间倗祖丁鼎.相信大家对青铜器都有多多少少的听闻,青铜器是中国在夏商周时期文化和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也是森严社会等级的产物.商朝正好是青铜器制作和使用到达顶峰的时期,种类繁多的青铜器被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眼前的这两件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件青铜器同属于一个名叫亚丑的部族。

亚丑,古代部族,约生活于商代中期至西周初期,主要活动地区为今天中国山东一带,属于东夷,于商王族关系紧密。

这两个器皿外表都布满了各式的花纹, 例如有饕餮和夔龙的样式, 因为这些神话动物被认为是来往于天地间的使者.

青铜尊

尊是一种中大型的盛酒器皿, 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醒酒器, 可以看到有八个形态各异的立体兽头环绕在靠近开口下不远.

倗祖丁鼎

鼎有两种用法, 其一是作为煮食用具, 重量从几公斤到十几公斤不等, 而另外的用法是作为仪式用具, 这一类型的鼎重量惊人, 现今已发现的最重达到823.84公斤, 而这个鼎的重量有95公斤, 据专家估计, 这个鼎应该原来是放在北京故宫里的养和殿内作为装饰的.

青铜器皿的制作和使用随着陶瓷和铁器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式微,但是并没有绝迹,第十七件就很好的说明了即便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青铜器仍旧存在,这个青铜错金银云纹牲尊是一个牛的形状,看上去十分憨厚,牛身上布满了镶嵌金银的云雷纹,牛背上有三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管状插口,是仿自战国时期屏风之类的器物插座.而木座则是清代后配上,方便作为日常摆设而使用.

同样作为日常摆设而用的还有第十八件藏品,来自东汉的青铜重列式神兽铭文镜.所谓重列式就是镜背图像一共由四层组成,分别是第一层的天皇大帝,神人和朱雀;第二层的东王公和西王母搭配青龙和白虎;第三层是伯牙和子期;而第四层是灵龟玄武.外圈还有铭文

从铭文就可以知道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认识,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人间秩序和阶层的认知.

吾作明镜, 幽炼三商

 周罗容象, 五帝天皇

 伯牙弹琴, 黄帝除凶

 朱雀玄武, 白虎青龙

  君宜高官, 子孙蕃昌

这个单元最后一件藏品也是来自东汉,青铜鎏金山纹兽足樽,最有趣的是支撑樽的三足,看形态好像都属于不同的动物.整个樽身布满了层层叠叠的山峦,各种各样奇禽异兽在其中自由活动,仔细看竟然还有一位羽人在修炼.这么有趣的器皿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答案就是用來釀酒的! Well,看来古人也是追求生活格调的嘛.

🌟🌟🌟

THE END🔚

作者:Vivienne;一个喜欢艺术的小猫奴。公众号:土澳艺术挖掘机;🆔artINa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