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核心力量,传统文化景区正面临一场深刻的转型命题:如何让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与Z世代的审美偏好、行为习惯深度共鸣?答案并非对传统的,而是通过系统性“焕新”措施,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重构表达方式。
昌坊·金石山矿山遗址公园 | 云泉汇规划设计案例
一、科技赋能: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互动”,激活文化体验深度
传统文化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文化底蕴,但文物是沉默的,历史是抽象的,文化需要学习才能理解。科技赋能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交互体验,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这一措施的核心逻辑是“降低理解门槛,提升体验趣味”。具体而言,需围绕“文物活化”与“场景重构”展开: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动作捕捉等技术,对文物、历史场景进行数字化转译。这种“技术+文化”的融合,本质是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体验流程:年轻人不再需要通过文字想象历史,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直接“触摸”文化。
科技赋能的价值不仅在于体验升级,更在于文化认知的深化。传统展示模式下,游客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知道”层面;而互动体验能让年轻人主动探索文化逻辑。这种“在体验中学习”的过程,让文化从“知识”内化为“感知”,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对景区而言,科技赋能不仅解决了“年轻人觉得枯燥”的痛点,更通过差异化体验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年轻人愿意专程前往的“文化打卡地”。
资溪财文化风情旅游区 | 云泉汇规划设计案例
二、空间再造: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场景”,拓展文化承载广度
传统景区的空间逻辑多为“文化展示导向”:古建筑是“被观赏”的标本,园林是“被游览”的景观,街巷是“被穿越”的通道。这种单一功能的空间设计,难以满足年轻人“社交、休闲、打卡、体验”的多元需求。空间再造的核心,是在保留传统空间风貌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功能,打造“古风+潮玩”的复合型场景,让文化空间从“展示载体”转变为“生活方式载体”。
这一措施的关键在于“平衡传统与现代”:既要守护空间的历史基因,又要叠加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业态。具体而言,需从“功能植入”与“场景融合”入手:在古建筑群中引入轻食、茶饮、手作工坊等新业态,但店铺设计需与传统建筑风格统一;在历史街巷设置“互动体验区”,如传统服饰换装、非遗手作体验,但结合现代审美设计体验流程。这种“传统空间+现代功能”的组合,本质是让文化空间具备“多重身份”:白天是文化体验地,傍晚是社交休闲场,周末是潮流打卡点。
云泉汇文旅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就深入挖掘了当地的古滇文化,守护古滇基因,保留原有建筑风格,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商务会展、娱乐、办公等现代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并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及“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荣誉。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 | 云泉汇规划设计案例
空间再造的价值在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粘性。传统景区的游客往往“拍照即走”,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而复合型场景能提供“一站式”体验,停留时间可延长至6-8小时。更重要的是,这种场景设计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需求:古风与现代融合的场景具有高辨识度,适合拍摄短视频、朋友圈分享,从而形成自发传播。
对景区而言,空间再造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更通过“场景赋能”让传统文化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社交场景,实现“文化即生活”的年轻化表达。
三、文创活化:从“纪念品”到“传播媒介”,延伸文化影响长度
传统景区的文创产品常陷入“同质化”“低端化”困境,既无法体现文化独特性,也难以吸引年轻人购买。文创活化的本质,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带走的潮流单品”,让文创从“旅游纪念品”升级为“文化传播媒介”——年轻人购买文创,不仅是为了留念,更是因为其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交价值,愿意在日常使用中主动传播文化。
这一措施的核心是“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需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辨识度的符号,通过设计创新将其转化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文创活化的价值在于实现“文化传播的裂变效应”。当年轻人将带有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带入日常生活,这些文创产品便成为“移动的文化广告”:其独特的设计会引发他人好奇,进而主动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也乐于分享“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形成“购买-使用-分享-传播”的闭环。
对景区而言,文创活化不仅拓展了营收渠道,更重要的是让文化走出景区边界:当文创产品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便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而是成为可流动、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实现“从景区到生活”的影响力延伸。
荷美覃塘田园综合体 | 云泉汇规划设计案例
科技赋能、空间再造、文创活化,三者共同构建起“体验-场景-传播”的闭环,推动传统文化景区从“文化展示地”转变为“年轻生活方式载体”。
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本质是“守正创新”——“守正”是保留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神价值,“创新”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构表达路径。当科技让文化可感知、空间让文化可体验、文创让文化可传播,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年轻人愿意亲近、愿意参与、愿意传播的“新潮流”。只有让年轻人在体验中认同、在生活中传播,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