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少林寺山门外的第三天清晨,我正啃着从登封县城买来的菜夹馍,瞅见个穿灰色僧袍的师傅蹲在石阶上摘菜。筐里的小青菜沾着露水,他指尖掐掉黄叶的动作慢悠悠的,倒让我想起前阵子刷到的那些消息——武僧跑光了?和尚辞职了?门票白送了?
这三天我像个蹲点的侦探,从凌晨四点的晨钟追到暮色里的晚课,总算咂摸出点门道。那些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法,倒像被风吹歪的经幡,看着唬人,凑近了才发现,真真假假缠在一块儿呢。
头天刚进景区就被个洛阳大叔拽住,他举着手机里的短视频问我:“后生,这免费逛少林是真的不?我昨儿从龙门石窟过来,就奔着不花钱来的。”我瞅那视频里“0元畅游”的大字,旁边配着常住院的红墙,心里就有数了。跟大叔往山门走的路上,正好撞见景区公示牌,红底黑字写着80块成人票,学生娃半价,60岁以上的老人免票——跟三年前我来的时候一个价。
倒是常住院门口的小石碑藏着玄机,刻着早7点前、晚5点后可免费进入。我摸着碑上的字问巡逻的师傅,他手里转着串菩提子笑:“这俩时辰是咱做早晚课的点儿,香客想进来磕个头,哪能要钱?但您要是想转塔林、爬达摩洞,还得凭票。”正说着,俩背着相机的姑娘匆匆跑过来,说赶在7点前进来拍晨光,镜头里红墙映着晨光,确实比花钱挤着看舒坦。
第二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四点半就蹲在山门外。天刚蒙蒙亮,就听见寺里传来梆子声,接着是僧人们的脚步声,踏在青石板上嗒嗒响。顺着门缝往里瞅,二十来个僧人排着队往大殿走,僧袍的衣角在风里轻轻飘,香炉里的烟直挺挺往上冒,倒比短视频里的“武僧跑光”靠谱多了。
等天亮了往功德箱那儿凑,果然没见着以前贴满的二维码。黄铜箱子擦得锃亮,投币口留着道细缝,有个老奶奶掏钱包时掉了枚一毛硬币,滚到箱子底下,旁边扫地的师傅赶紧放下扫帚,蹲下去帮着捡。“以前可不是这样,”老奶奶跟我念叨,“前年来的时候,刚站稳就有师傅举着码过来,说捐999能保全家平安,吓得我攥着钱包就跑。”现在山门外虽有个香烛流通处摆着收款码,但旁边立着块木牌,写着“随缘就好”,倒没人盯着你扫码了。
晌午去看武僧表演,原以为会跟以前一样,灯光打得跟戏台子似的,结果一进武术馆就愣住了。十几个年轻僧人穿着短褂,光脚站在青砖地上,没音乐没布景,就听见拳头砸在地上的闷响。前排有个小男孩吓得往他爸怀里缩,他爸笑着说:“这才是真功夫,比动画片里带劲吧?”表演到一半,有个僧人踢腿时带起的风扫过观众席,前排大妈下意识往后仰,引得满场笑。结束后我逮着个教头师傅聊,他擦着汗说:“以前一天演八场,跟卖票似的,现在就三场,让大家看看咱平时咋练功的。”
最惊喜的是斋堂外头的蓝布棚子。十一点刚过,就有僧人推着餐车出来,四菜一汤摆在长条桌上,凉拌的荆芥带着清味,素炒萝卜丝泛着油光。15块钱拿个搪瓷碗随便盛,我刚坐下,旁边就传来争执声——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嫌妈妈给她盛太多,妈妈瞪她:“你懂啥?三年前我来,一碗素面60块,这15块钱够咱娘俩吃撑!”正说着,打饭的师傅端着锅过来添菜,看见小姑娘碗里的饭没吃完,笑着说:“慢慢吃,不够再添,别浪费。”
下午跟个在菜地里干活的老僧人扯闲篇,他说寺里常住的僧人一直是两百多个,哪来的“跑了一半”?“前阵子是有仨年轻沙弥走了,”他拔着草说,“一个家里给找了活儿,一个考去佛学院了,都是正经事由。”他指给我看远处的菜园,“你瞅那片茄子,都是咱自己种的,印乐师傅说,出家人得自食其力,总不能光靠门票过日子。”
临走那天特意坐了趟观光车,司机师傅是个话痨,说现在坐的人少了,大多游客宁愿走着,“路上能瞅见武校的娃练功,有回我看见个小胖墩扎马步,汗珠子掉地上砸出小坑,比看手机带劲。”
其实这三天逛下来,倒觉得少林寺像个正在慢慢拧干水分的毛巾。以前那些花哨的商业化泡沫被挤掉些,露出点本来的模样——晨钟里的诵经声,菜地里的泥土味,武僧拳头带起的风,还有15块钱能吃撑的斋饭。
要我说,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谣言,不如自己来走一趟。早上七点前进常住院看场早课,中午去棚子底下吃碗斋饭,下午蹲武术馆看场真功夫。至于门票那80块,换这一天的踏实,倒也值当。毕竟千年的庙,哪能靠几句谣言就变了味?它就在那儿,青石板上的苔痕记着日子,僧人的脚步声里藏着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