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论文败给机器打分?六旬教授怒发“罪己诏”:我自认无能
六旬教授考核风波:高校评价体系的争议与反思
你有没有想过,在高校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辛苦多年,怎么就因为考核不合格,一下子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呢?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力教授的这档子事儿,它背后牵扯出的,可是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里那些复杂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授发文引热议,高校教师群炸锅
3 月 11 日,网上突然冒出一条消息,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力教授,因为考核不合格,当场就退了群,还在朋友圈发了篇 “罪己诏”。
这事儿一出来,可不得了,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
就在那天下午,高校教师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可不是啥学术问题,而是一道让人挠头的数学题:“李力教授四年发表了 16 篇论文,折算成分数,咋就不及格了呢?”
李力教授这篇朋友圈的牢骚文,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大家对高校的考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新旧评价体系碰撞,引发深层矛盾
这位六十岁的法学教授,本想着在学术道路上平稳走到退休,没想到一篇文章,意外地揭开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转型期的复杂现实。
从校方透露的信息来看,李力教授这四年完成的 16 篇论文里,只有 1 篇符合现在的核心期刊标准,其他大多是报纸理论版文章。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学术评价从过去只看重数量,慢慢向注重质量转变过程中的 “阵痛”。
有年轻老师就感慨,现在想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文章,可比在普通 C 刊发表还难,可在考核表上,它可能只算 0.5 分。
这差距也太大了!2018 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了《“破五唯” 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反对只看论文的倾向。
但到了实际执行的时候,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样的政法类名校,为了保持学科竞争力,又不得不把在权威期刊发表文章当作重要指标。
这就导致新旧评价体系在过渡时出现了断层,让很多老师陷入了迷茫。
教学工作量化难,探索改革新路径
在这场风波里,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教学工作的量化困境。网传李力教授指导研究生特别认真,曾连续三周逐字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
可在现行的考核里,这样的付出最后只体现为 “年均指导 2.5 个硕士生” 这么一个冷冰冰的量化数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改革。比如说复旦大学,从 2023 年起就试点 “教学型教授” 评聘通道,更侧重于考察课程创新、教材建设这些非论文指标。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尝试,让大家看到了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的希望。
考核细则引发争议,学术认知存差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实有一套挺详细的考核细则。法学院教授聘期考核包含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科研在里面占比 60%。
李力教授就是因为核心期刊成果不够,虽然教学方面达标了,可综合评定还是 “不合格”。
这种看似精细化的考核,却引发了不少争议。它反映出学术共同体对评价标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你看,58 岁的刑法学教授还在专心做司法解释的体系化研究,35 岁的青年学者已经开始用大数据分析裁判文书网的海量案例了。
不同年龄段、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面临的压力和机遇完全不同,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
聘期改革带来压力,传统学者遇挑战
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高校教师聘期改革的政策背景。
2020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全国高校普遍开始推行 “准聘 - 长聘” 制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次的考核,就是这个制度的一次实践应用。
这个 “非升即走” 的机制,虽然能激发科研活力,让大家更有动力去搞研究,可也给那些在传统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带来了不小的转型压力。
像李力教授这样的老教授,习惯了以前的研究方式,在新制度下,就有点不知所措。
校方回应留有余地,改革曙光初现
让人欣慰的是,校方在回应这件事的时候,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
说聘期考核不合格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李力教授有申诉的权利,而且学院也没有对他在官网的简介作出修改。
这说明学校还是愿意给老师一个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这件事引发的广泛讨论来看,或许它会成为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催化剂。
你看,相关话题下有几千条讨论,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校长在两会提案中建议 “构建分类分层评价体系”,越来越多高校也开设了 “学术生涯规划” 培训。
这些都表明,改变正在发生。我们不能只纠结于李力教授这 16 篇论文该打多少分,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者们安心地去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回到开头那个疑问,一位老教授因为考核不合格引发风波,看似偶然,实则是高校评价体系长期积累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事件,高校能加快改革步伐,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者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不再为不合理的考核制度而烦恼,真正做到让学者安心研究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