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四六级考试,让不少人感到头疼。
最近,四六级成绩刚刚公布,有人经历了“5年10次考试终于通过”的艰辛历程,也有人重新翻开书本继续背诵“abandon”。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四六级不仅是绕不开的一道坎,更是许多领域的重要门槛,比如考研。
不少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将英语四六级作为硬性条件,要求考生必须通过,并且分数不得低于425分。
考研路上的“隐形障碍”
在考研这条漫长的路上,除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外,还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因素——英语四六级。到了2025年,部分院校已经明确规定,报考研究生初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通过英语四六级!
此外,四六级的成绩还可能影响考研复试的成绩,成为某些学校复试评分的一部分。例如,某所211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在2020年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细则中,明确指出“通过英语六级”可评为“优秀”,而“未通过英语四级”则被归为“不合格”。在复试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通过四六级或许能帮助考生在分数上占据优势。
对于那些第一志愿未能成功上岸的考生来说,调剂是最后的机会。然而,许多高校在调剂时除了对专业科目有严格要求外,还将英语四六级视为必要条件。
根据2024年一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调剂公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规定所有申请调剂到该校学术学位硕士的学生,其CET-4考试成绩需达到或超过425分。
同时,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在评定调剂考生外语水平时,通过六级者可加20分,未通过则无加分。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部分专业要求调剂考生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也限制了未通过六级的考生申请调剂。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调剂条件之一是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达到520分及以上。
一纸证书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英语在考研中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而英语能力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技能。
科研的第一步通常是阅读同行及前辈发表的文献,尤其是国际知名英文期刊上的文章。撰写文献综述时,引用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在读研期间,无论是完成毕业学位论文,还是在主流学术英文期刊发表成果,抑或是参加国际会议,都离不开优秀的英语能力。
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四六级考试应运而生。据悉,四六级考试最初源于1980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校范围内实施的“英语水平考试”(EPT),随后推广至全国高校。
1987年,全国大学生四级考试首次试行,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办公室。1989年,六级考试正式增设。自此,英语四六级考试逐步确立,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是“加分项”,而非“必选项”
实际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并未强制要求考生必须通过四六级才能报考研究生。目前,只有少数院校的专业因对英语能力有特殊需求而设置了相关条件。
大多数学校,尤其是顶尖高校,并没有将四六级作为硬性规定。
甚至有些院校已经取消了针对四六级的报考限制。例如,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的2025年招生目录中删除了“复试时CET-4须达425分及以上”的要求,为更多考生提供了机会。
长期以来,英语四六级证书被视为大学生升学与就业的“敲门砖”,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考研、保研领域,甚至与本科阶段学位授予挂钩。这种现象曾让许多学生倍感压力。
据西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熊朝坤回忆,20年前他所在班级中有5名同学因为未通过英语四级而未能获得学位证。
对此,许多人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不应成为束缚人才的枷锁。在这种呼声下,多所高校开始“取消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
西安交通大学宣布自2023年9月起,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本科生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汉18所高校已实现学位与英语四级脱钩;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表示,用校内测试完全替代四六级考试。这意味着,是否参加四六级考试将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
打破单一评价体系
以“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为例,尽管他在英语方面并不擅长,但凭借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功创业。
这或许表明,社会需要打破“应试能力=学术潜力”的传统观念,为真正热爱研究的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