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十一龙樾”)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海霞在十一龙樾、永泰小学、清河四小宣布联合成立十一龙樾教育集团成立仪式上表示,集团未来将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共同愿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如何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走出一条特色化办学之路?记者近日走进十一龙樾,一探究竟。
——编者按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位林惠 徐康辉 解艳华)“Hello,带着你的梦想来”,是十一龙樾写在校门口的一句话。这座红墙灰瓦、没有围墙的学校,被称为“未来小镇”,也被孩子们认定为“来生还想再来”的学校。
2016年,海淀区教委为支援海淀北部新区建设,组织协调十一学校成立了十一龙樾。8年间,该校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跃成为海淀北部的优质名校。
到底是什么样的“魔法”?
王海霞笑称:“我们的‘魔法’就是——‘成就’。”
成就孩子 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走进十一龙樾,在这座“未来小镇”里,处处能感受到“教育即生活”的办学理念。
学校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为学生量身打造分层、分类、特需、综合课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课表,每天按照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
“小镇”里,学生被称为“龙娃”;想在学校里“买卖”东西,需要使用“龙币”,这是一套由“龙樾青春银行”印发的校内“流通货币”;有属于“学生公民”自己的权力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税务部门、模拟法庭等不同机构;就连每一间教室的班牌都是按照课程名称来打造,历史教室起名为“稷下学宫”、生物教室为“达尔文号”、计算机教室为“1024人月神话”……俨然一个“迷你版”的真实社会。
“学校的规则和章程也不是老师制定,而是经由学生一条一条辩论而来。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遵守这些‘规则’,守护自己参与的成果。”教师张一名介绍。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想法,我们有自己的学生代表大会,我们对学校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在大会上提出来。”初三“龙娃”宫子奇告诉记者,得益于龙樾包容的氛围,原本内向的他也变得活泼开朗。
“单纯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初中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好奇,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承担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教师胡志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学生们在洗手间常常碰到缺手纸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真实问题,学生们便商量设计一个“纸巾缺纸提醒器”。如何亮一盏灯、多盏灯,如何去设计开关、显示纸张余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动手研发,并将电路、电流、电压等物理知识融入教学。
虽然学生学习的仍是课本上的知识,但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胡志丹说,当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时,答案便存在不唯一性,这就需要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空间,而老师则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理论指导,帮助他们优化和完善解决方案。“这种单元化、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知识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当解决真实问题时,项目化的学习设计必将出现跨学科的问题。这个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学校从语言文学与艺术、科学技术与工程、数学与计算科学、人文道德与社会、体育健康与生活技能五大领域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项目化的设计学习任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关联起来。
“那个‘纸巾缺纸提醒器’的项目,除了物理知识,还涵盖化学知识,是物理、化学两个学科的教研组共同研发而成。”胡志丹介绍。
多学科的项目制学习,无疑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也进一步缓解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龙樾的生活,那就是‘有趣’,它代表的是所有‘龙娃’的心声。”初二学生李溪妍腼腆又激动地说。
“国家一直倡导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这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探索、极度包容的成长空间中,学生自然而然冒出大量创新的想法。”胡志丹说,“在龙樾,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棒的自己。”
“孩子是成就老师的天使”
“青春期的孩子对公平的渴望,超出我们的想象。在龙樾,我们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与公平。”在张一名看来,老师只需在这个‘迷你版’社会里给学生守护出安全的边界,在边界之内,学生可以大胆地试错。
但“真实的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王海霞直言,如何打破过去固有的惯性思维是最难的。
打破边界,成了“破题”的关键。
打破各学科之间的边界、教室跟生活的边界、校园跟社会的边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真实情境中,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真实学习,直面真实问题的挑战。”
最直接的改变是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为中心,老师必须摒弃过去“一言堂”的上课模式。
这种改变,最先不适应的便是老师。
回忆起刚到十一龙樾时的场景,胡志丹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我有极大的不安全感——不知道学生会不会学,学得如何。但慢慢地,当我通过设计大量的学习任务、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时,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反而更好、完成度更高。”
几年的实践,让胡志丹深刻感受到,在开放式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的解决方案往往高于老师的预期,比预案更有质量。“这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放开学生的手,给他们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将逐渐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成长。”
“十一龙樾的课程体系非常丰富,尽可能地覆盖不同的社会领域,激发潜能,培养孩子有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这背后,得益于我们的教师群体,在课程建设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王海霞说道。
“孩子是成就老师的天使。”王海霞欣喜地说,虽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给老师带来各种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老师变得更好,让他们充分感受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的美好,感受为人师的价值。
成就老师成为青少年成长专家
在十一龙樾,每一位“龙师”都是“龙娃”的最爱,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为何老师如此受学生欢迎?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几个“半”字,也道出了十一龙樾平等友爱、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有智慧地去爱孩子,当孩子处于爱与包容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能变成真实的自己,老师能更准确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和优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把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王海霞说,“爱和激发,是一个老师最核心的素养。”
老师爱学生,学生同样也爱老师。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王海霞最看重的是如何保护、“点燃”老师们的热情和激情。在她看来,“学校只有竭尽全力地帮助教师,教师才能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
为此,区别以往以“管理”为主的治校模式,十一龙樾倡导的是“治理”学校。虽一字之差,理念却截然不同。
对老师来说,评价标准从硬性考核变为 “促进式诊断”,能帮助老师不断发现问题,自我优化。“这种组织文化是向善的,即放大人性中的善和美,激励每个人都走向至善的道路。”王海霞说。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这些年,以龙樾为“田”,不同学科老师携手开展了一系列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与探索,在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方式变革、评价改革、青春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在北京市跨学科主题学习现场会和新学校研究会青春期成长年会上,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分享。
“这需要充分调动各科老师的智慧和热情。”为此,学校在平台建设、资源支持、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为教师放权、赋能。
“我们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成为青少年成长专家,成为一个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因此,我们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教师。”王海霞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