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来源:二三娱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3期 JOURNALOFTHEGRADUATES VOL.29№32008 SUNYAT-SE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界

张 力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

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中医是否是“伪科学”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

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

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

*收稿日期:2008-8-30

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电子邮箱:czhangli@gmail.com。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部门、药厂、专家以及无数民众的热烈回应。这说明,中医存废,确实关乎民生。

自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四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第四次是由张功耀于2006年发起的“废除中医”运动。

但中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至今,且在宪法中确立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数千年的延存、发展,并非仅仅作为文化瑰宝,同样作为救死扶伤、宣德济世的方策。

1.前三次次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方医学,显然是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寸关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医学无法抗衡的。有人指出:“逊清末叶,海禁豁开,外潮奔入,新学竞争,酿成喧宾夺主,遂至几有取而代之之势。幸各方同志爱护国粹,联袂而起,共同奋斗,结社以资研究,办报以广宣传,开校以造后进,著书以阐学理,国医赖以保存而不废,国学赖以发扬而光大。”国医是否不废、国学是否光大姑且不论,西方医学大有取代中医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故20年代初中西医之争,始终是学理之争。余氏自云:“余之攻旧医,专就学理方面言之,如《灵素商兑》,如《六气论》,如《驳学校系统案》,如《与中医学会论脉书》等,纯乎学术之争也。”到,废止中医并非易事,

[2][P2]

[1][P1]

中医在理论上必须废止是一回事,而在实施中能否废止又是一回事。余岩亦意识

“不能迅速扫荡”。其云:“然旧医问题,不如伪《尚书》、伪

《易图》之简单,不能迅速扫荡。推其故有两大原因:其一为皮相问题,其二为饭碗问

题。”何谓皮相问题?“曰世人见旧医传习之广,就医之众,史册所载,口碑所传,亦往往有愈病之成绩,遂不思病之何以愈,及旧医对于病之根本智识者何。其所挟之治病者,据何理,操何术,茫然不加审察,漫然以为旧医学说未可令废,而怀疑吾辈破坏之苦心。”

[3][P102]

“到了今日,新旧两医,恶战剧斗到许久了。这个事体非常重大,是民族民生的根本问题,不单单是新医旧医的饭碗问题。”

2.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并与中医支持者展开一场论战。

(二)中医的困境

中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医发展到现在———当现代生命科学突飞猛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提高之后,需要再次寻找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契合点。当然,这种契合至少现在还是不成功的,以致“中医是不科学的”、“中医理论是伪科学”等论调,

33[4][P1]

2006年由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废除中医”运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八年第三期

再次甚嚣尘上。

确实,中医缺乏量化的判别标准,问病更多地依赖医者的经验和判断。这正是中医被有些人排斥于科学之外的依据。在他们的眼中,中医的存在,甚至成了“中国科学土壤浅薄”的例证。此类观点,其实是在用科学的严谨性,否定科学的包容性。

二、中医存废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

从存废“中医”的时间背景出发,阐述“中医”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处于

“两难”尴尬境地:“兴,中医不能被标准化,过多的充满不可实证的因素;是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成果,是国人的骄傲,并且确实存在的神奇疗效。”“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中医”是否因为它是“伪科学”而应该被废除?

(一)、科学的划界问题

什么是科学?科学应理解为:就某一事务内部产生的机理(本质),采用可信的方法(论据与手段),能够经得起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或论证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到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真理(特殊到一般),这就是科学!不符合这四个标准的,一律不能称其为科学,或者说是伪科学。如果用这种观点去严格审视中医产生的机理,自然会得出明确的结论,还有必要争论下去吗?毫无意义!关键问题,要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成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探讨解决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有理由让人们完全相信中医,这些才是值得探讨的。

牛津版《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对science的释义是:“knowledgearrangedinanorderlymanner,esp.knowledgeobtainedbyobservationandtestingoffacts.”(依有序方式编排的知识,尤指通过对事实的观察与试验而获得的知识。)(注:A.S.Hornbyetal.,The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HongKong,1970.)这就是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请进来的那位“赛先生”。显然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种实证加逻辑的自然科学,不仅中医算不上,整个古代中国是否有这种科学都很值得人探究。

在18世纪以前,“科学”的用法非常宽泛:“用于指代知识本身”;而且,它还“经常与艺术互换使用,以形容一门专业知识或技术”。到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含义没有倒退到18世纪以前。而且由于科学在各个领域表现出的令人信服的力量,科学的意思在普通人心中还等同于正确。比如人们经常说“你这样做不科学”基本等同于你这样做不正确。从此不科学似乎已经等同于没有价值,不应该存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无神论占主导的国家里。

中医是利用古代哲学救人的学问,西医是利用现代科学救人的学问。

中医是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其出发点?中医是否能救人性命?这两个问题可以不用讨论。如果对这两点不认同的,可以不用看下面的论述。

任何一门学问的产生决不会是凭空捏造的,它一定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中医如此,算命(姑且用这个词,但其意不同于现在的所谓“瞎子算命”之类的骗钱行为)也如此。可能有人对于我把中医和算命并列而感到不理解,其实没什么,没有算命就不会有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甲骨文、周易等等都与算命有直接关系。34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岂止以上两种,古代的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地理、军事、数学等等这些学问(不用科学这个词)都是互相关联的都有相同的理论基石(可能细微处稍有不同),相对与现代科学而言,它们更像是中医的亲戚。

中医的理论基础有三:“气元论”、“阴阳论”、“五行论”。“气元论”、“阴阳论”很好理解,“气元论”无非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极其精微、不可捉摸的物质元素,它是人类生、老、病、死的基础;“阴阳论”无非是说天地万物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即“阴”和“阳”。而“五行论”就有很多人不理解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受日本的动画片等的影响(没有研究,这是以我身边的人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误认为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如果是日本的就是“风”、“雷”、“土”、“水”、“火”)这五种物质。其实不然,五行是指气(“气元论”中的气,以下同)的五种形态,即木为升发、火为向上、土为动态平衡、金为收敛、水为向下。

科学的定义过于学理化,而且容易引发争议,描述一下科学的最基本特征就足够了。以下给出科学的一些重要的必要条件。满足这些条件的理论不一定就是科学,但是科学的理论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科学必须具有潜在的可证伪性。意思就是说,也许科学理论是不可证实的,但是必须是可以证伪的。比如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理论。它有大量的观察和试验的结果支持。但是你、或者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理论证明以太存在,或者通过实验证明光速不变性是错误的,就可以推翻全部的相对论,全世界的科学家立即就会拥护你而反对爱因斯坦,而你,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争论和解释。迷信是不可证实的,这一点与科学很相像,不同的是迷信是不可证伪的。

(2)寻找反例。科学承认自己无知,承认科学理论中有许多漏洞,承认在任何科学领域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最伟大的科学英雄不仅是那些发明科学理论的人,还有那些发现科学漏洞的人。

(3)还原法。科学经常被人攻击为不完善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还原法。还原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尖锐对立。还原论的突出表现是:尽量简化条件、分割对象,做可控制的实验,不断用下一层次的规律揭示上一层次的规律,解释上一层次的现象。并认为下一层次更具有根本性。

(二)中医是非科学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现代意义的,狭义的科学。与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所称得“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那是广义的,包含了,甚至主要是指无理论支撑的、盲目而偶然的技术进步。

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他们所描述的因果关系,造就了无数悬壶济世的郎中,解除了无数国人的病痛。这说明中医是科学的,只是太少有人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研究它,太少有人愿意接受中医这一貌似陈旧但其实可能全新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一门朴素的科学,他与西医并无冲突,二者应是互补的关系,差异存在于认识水平的深度上,单纯的废掉中医是不科学的.正如我文中所写,那位中国的科学家用当今的科技来解释中医这才是正道!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种科学的方法。中医的

35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八年第三期

废与立不是用嘴来确定的,需要强势部门用真凭实据,用实验数据等等来确定的。

如果说医学的定义是建立在科学上的,那么中医大可不必是医学。事实上,中医(传统医学)和西医(现代医学)仅仅在“治病救人”这个目标上有共同性而已(其他也许还有共同性,但没认识到)所以它们都被称之为“医学”。平心而论,建立这两门学科的基石并不相同,西医的基石是现代科学无疑,而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

三、中医与西医只是手段,关键在于体制———实践检验真理

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非科学教条。

事实上,科学的结论往往会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中医对病情给出的结论目前的确难以量化,但是,这到底说明它高深还是粗陋?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中

医治愈了大量被西医归类为“疑难杂症”的病患。而越来越多的所谓“疑难杂症”,恰恰说明人类对自身病痛量化的“科学”认知实在太少。

作为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工具,中医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具有使中华民族种的延续得以保障,中医的治疗具有如下优势:

(一)擅长治疗功能性疾病

所谓功能性病变是指与器质性病变相对应的,功能性病变是指器官或组织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这类疾病就属于功能性病变,因为这类疾病的器官并没有发生很大损坏;器质性病变是指器官、组织的破坏性病变,例如肺炎、肝炎、创伤之类的疾病。中医的疗效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明显,没有后遗症。

(二)毒副作用小

相对于西医来讲,中医药是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绿色环保,就象绿色食品一样,对人体的伤害不是很大,而西医明显的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因为它属于化学药品,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人体中的有用菌和细胞,并且还有残留。例如抗生素APP,长期服用对人体的骨骼、牙齿有极大的损害,容易导致关节炎、牙齿脱落等疾病,庆大霉素可以使儿童失聪,大胺类药物对肾功能有抑制作用。

(三)医理先进、治疗效果好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系统治疗,中医先生在治疗的时候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治疗原理,很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中医讲究调理人的身体,增强人的机能,提高免疫力,最终达到标本兼治,也就是说能够治愈疾病,祛根的目的。后现代主义讲究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按照自然的方式进行,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很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四)中草药来源简单,治疗成本低

因为中药材是天然的动植物,甚至是矿石,可以从大自然直接获得,不需要大规模工业进行制造,易于加工;西医需要一定的工业支撑,进行选材、加工、包装、保存等程序,需要专业的人员,其制造成本比较高;中医的气功、牵引之术完全靠人的气息的吸纳、运行来祛除疾病,认为痛的地方经络不通,而不痛的地方畅通,只要加强气息的36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运通,经络打通(西医讲的是微循环)就可以治病,如果通过开刀等西医方法来治疗的话,需要专业的器材和条件,有时条件达不到就只好望病兴叹了,无法治疗疾病。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老百姓看不起病,就是因为西医的费用太贵了,即使是医疗服务再好,也不采用西医,在这里中医明显地发挥出了优势,很多人选择了中医,道理也在此了。

既然中医有那么多的好处和优势,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反对呢?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中华民族的精髓呢?他们反对的原因如下,也即是他们所认为中医的局限性:

(一)治疗器质性病变疗效差

对于象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如小儿肺炎,中医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至于象先天性心脏病、肾衰竭这类疾病中医是无法治愈的,而西医在这一方面却有很好的办法,这样一比,中医在这方面逊色多了。

(二)中医理论粗糙,认为是经验学说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构成的,人体当然也不例外,再看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的关系,金能够生水,大概意思是金属融化之后变成了液体,现在不禁要问,按照这种逻辑液体也可以凝固成固体(金属),所以也可以说成是水生金。但是为什么偏要说金能够生水?因此有人认为五行学说是错误的,至于五行学说和人体想结合产生的理论则是靠不着的,是荒谬的。

(三)否认中医的治疗效果,认为是伪治疗

有些疾病不用服药,依靠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可以自愈的,吃不吃中药都是一个一个样子的,即使是中药治好疾病,也不是中药的功劳,在这里中药只起了安慰剂的作用,根本不是中药的作用。

(四)认为药理学是建立在巫术思维、怪诞联想基础之上的

中药的药理学有些思维特征很是奇怪,例如,蜈蚣、蝎子善于钻爬穿行,因此中医认为它们可以攻毒散结、活血通络,治疗心血管疾病。马蜂窝可以“驱风攻毒”、“祛风止痉”、“风痉颤抖”,这是因为“蜂”与“风”同音。吃头发可以治疗小儿脱发;吃鸡翅可以心灵手巧;竹子中空,所以竹子皮用水煮沸后服用,可以治疗气管炎;吃猴脑可以变聪明。有些药引子很是奇特,例如蟋蟀作为药引子一定要是同一窝成对的,好像是蟋蟀也讲究贞节等等。这些用药原理完全是非理性的,胡乱类比、联想,科学的成分不是很多,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开玩笑。

要判断中医的科学和非科学,首先看一下科学的定义,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定义,这是因为科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假如按照我们目前的理解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话,很显然中医也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技术知识体系,所以说中医是科学;逻辑实用主义认为:所谓科学,就是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中医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虽然不能够证实,但是它的经验能够被证实:巴豆可以引起腹泻,可以作为泻药,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非洲人吃了都会引起腹泻。所以说按照逻辑实用主义的观点中医当然是科学了!按照波谱尔的观点:可证伪性是科学的

37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八年第三期

标志。既然中医的有些东西可以被证伪,例如有些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是错误,所以说中医也是科学。库恩把范式看作是科学的标志。在这里中医理论就是一个范式,因为它是所有的中医医生的共同的信念,同时库恩又指出:范式规定了科学,但是范式自身并不具有合理性。这一点说的好,中医理论和一些实践经验虽然不具有正确性、合理性,但是,它还是一个范式,因此,中医是一门“科学”。

四百多年前罗马教廷的粗暴,源于其对教义的迷信,而今天,一些权威对“科学教义”的崇拜,难道不是一种迷信吗?其实,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迷信于已有的认知”,对未知或尚难确定的东西统统说“不”。

不能不承认,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即使在基因图谱全部完成之后,也依旧是肤浅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正需要科学的包容态度。回到中医本身,也许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谬误之处,但那些自命崇尚科学的人应当扪心自问,你们到底在中医学方面投入了多少研究的力量?

中医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真的到了要死亡的境地吗?在中国,中医是有市场的。

可以看到,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与科学不一致的中医受到压制,唯科学主义者认为中医非科学或者伪科学,必须废除。

1、中医科学吗?大家都在争论,废除中医的一大理由就是中医是伪科学,与现实的科技背景下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科学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科学指的是十五、六世纪西方发展起来的以实验和可控制的机械论为指导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中医是主张系统论,辩证施治的方法,以及用原生的药物以及特殊的诊断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没有实际上可统一的标准,但从长远来看,具有一定生命力。

中医不是科学,更不是伪科学。

2、中医能西医化?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人们希望洋为中用,进行中西医结合,但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3、中医的特点。中医是中华传统精华之一,值得继承和发扬:(1)历史问题。中医是生长在中国,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医疗方式。(2)中医把人当成整体来治疗,西医把人当成部件来处理(3)中医是看活的,西医是看死的。对于中药和西药要有几个共识:首先它们都是用来救人的;

其次它们都是有副作用的说通俗点就是它们都有毒性;最后如果用量不当中药、西药都能杀人。如果认同以上三点,请往下看它们的不同点:第一,西药的生产过程与中医大不相同;

第二,西药的取材与中药的取材大不相同。那么我可以这样说———与其说中药是药不如说中药是“菜”,只不过这个菜有点特别,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药似乎比西药更自38 “行”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然,更完整,更容易为人接受。西药的药实际就是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这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更具有中医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严谨、规范。当然也有劣势,那就是更像“药”确少自然界的孕育过程,相对来说某一种西药不敢说任何人都适合吃(相对中药来说)。既然中药西药的优缺点都摆在那里,用什么药也希望您心中有一杆秤,不要人云亦云。不过有个核心的问题不能回避,就是上面提到一点的“中药的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东西都有毒,太过与不及就是毒,但中药中确实存在毒药即少量也会要人命的药。但是毒药用的恰当,本也是好的,天南星有大毒,却能治小儿惊风,痰迷心窍之疾;乌头有毒,但医治中风瘫痪却有奇效;曼陀罗花是有剧毒,却能治小儿慢惊,还可用做开胸破脑的麻药;砒霜能治疟疾,狼毒能愈虫患,鬼臼能堕死胎,斑蟊能拔脓肿,其他诸般毒药,辅以臣佐之药,适量用之,都可以毒攻毒,治病救人。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医医生在处理这类药的时候会非常小心注意,患者不应因噎废食否定中药,中药是自然作物,功效的科学检验有一定困难(就像检验白菜萝卜的成分一样),但是中药的实践检验却经过了两千多年(可能还不止,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的典故)。有些中医存在虚假情况,过分夸大疗效,以科学自居,影响到了中医的形象。但是还是有患者相信,究其原因是西医太贵,只有另辟蹊径。

当务之急,不是讨论废除中医而是进行体制改革,就医难是我国当前的一大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价格高超出大众承受能力。而过多的虚假医疗广告误导大众,使得医患纠纷增多,就医难度等增大。

只有通过医疗体制改革,才能是患者看得起病,少一些虚假,少一些炒作,还中医一个本来面目。

结 语

在传统与现实碰撞下中医所面临的二难选择不过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进程。中医并没有病入膏肓,要从更新的视角去看到,中医与西医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中医有其鲜活的生命力!中医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与西医一道救死扶伤。

参考文献:

[1]周禹锡.序[A].中医新论汇编[M].苏州:国医书社,1932.[2]余岩.时事感言[J].社会医报,1928,(2),1928-02-19.[3]余岩.旧医必亡[J].社会医报,1930,(102),1930-01-25.[4]余岩.我所希望于新闻界[J].医药评论,1928,(1),1928-12-01.

39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八年第三期

“Commuting”non-identified:Chinesedisputeontheretentionorabolition

ofscientificandnon-scientificdemarcation

ZHANGLi

(DepartmentofAppliedSocialScienc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Chinesemedicineas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scurrentlyexperiencingunprecedentedchan-ges,theriseandfallofitsdestinyisalsofacingaturningpoint.Chinesemedicinewasa“pseudo-science”andneedstobeabolished,thespecialstatusofChinesemedicineistoshake,andhowweshoulddealwiththecolli-sionoftraditionalandmodernChinesemedicineneedsinthenewperspectiveofamorerationaldialysis.【Keywords】Chinesedepositorswastedispute;science;demarcation;Standard

【责任编辑:陈思敏】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