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霸说】学好语文,光是多读点书远远不够

2025-05-01 来源:二三娱乐

原创:袁理 来源:语文周报

本期嘉宾:袁 理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语文学习需要一点“技巧”

有人问过我怎样“学好”语文。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就像很多人谈及的那样,多读书确实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点,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项基础的热身运动。当然,光是多读点书还远远不够。语文是一门学科,光凭着对文字的敏感恐怕难以拿到高分。想要在一门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还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技巧。在学习并熟练地运用“技巧”的过程中,你也许会感到茫然、生涩、痛苦——古诗词艺术手法必须烂熟于心、小说阅读作用题要做到手到擒来、文言文翻译须达到文从字顺的境界……规矩真的太多,让你时刻觉得被束缚,甚至有一种无力感。但,请坚持下去,你要相信,自己所做过的努力都将以相当美妙的形式回报给你。我最初也深深体会过这样的痛苦,到后来突然发现:原来“熟”真的能生“巧”。

若想写一篇精彩亮眼的好文章你还需要一点点“新意”

作文想来是不少同学的难题,于我而言也是如此。

我是一个不太会写议论文的人,此时写作技巧就是不可或缺的一样宝物了:审题、立意、论述,哪一样离得开技巧呢?然而技巧却也不是“万金油”能治百病,就如同大家同样是拿到一道作文题,你能得到“诚实”的主旨,他约莫也能分析出一个“守信”的立意;你会写三段式文章,他也能来“引议联结”式说理,皆如此这般,无法决出个高下来。

那么,如何才好?在我的思维里,写作的新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识深刻,二是材料新颖。那种特殊或是极其深层次的思考不是人人学得会的,于是我们须得在材料上下功夫。有些方法也许看来很俗气,甚至是老招了,但是确实很好用。

首先推荐大家平时多记一些名句,可以来自名人,也可以来自诗词,甚至是影视剧。我自己有个很小的线装本,里面写了一百来句这样的名言,不论是开头结尾还是论述部分,只需要添上两句,提升文采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你也无须硬着头皮记下这上百句名句,毕竟一篇文章有那么两三句足矣,通篇添加反倒让人觉得累赘。我倒是有自己很喜欢的几句,且记得很熟,写作时也总能从中找到合适之选。比如作家苏岑有句“生活不免凄风苦雨,幸好有些执念略带着些阳光的味道,因此可挡三冬之寒,使我免于风霜流离”,就可以用在论述“信念”之时;比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中有句“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适用于“剖析自我”的立意;比如作家史铁生在《灵魂的事》里提到的“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教会我们热爱生活。当你心中对这些文字有一定的了解时,简单几句也可成为“百试灵”。

我强调“平时多记”自然有我的道理,如若等到高三时再去突击积累摘抄,不论在时间分配还是熟练运用上都是很吃力的一件事。

如何运用这些妙句?你可以有一点“小心机”

如何让这些句子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你可以有一点“小心机”。譬如,倘若你写道:日本摄影师新野道夫曾说过,“如果没有竭力对抗过严冬,就不能体会春天的温暖。”因此,我们要乐观地面对挫折。这未免显得僵硬,甚至会给你的文章添上呆滞的一笔;但如果你这样处理——在日本摄影师新野道夫心中,严寒冬日时的对抗恰是感受温暖春风的伏笔,那我们为何不能将陷入困境时的斗争作为博得胜利的序曲呢?如此一来,论述中便多了几分深刻醇厚的味道,也生动不少。

另外,我的一个“冷门宝典”便是记住几个不常用却很有力的事迹。我的简单做法是:记几个平时文言文练习中的传主事例,最好能分析出适合使用的立意。

试想,当别人的文章里满是鲁迅、司马迁、爱迪生、霍金等“九大行星”时,你字句间有些“陌生感”、不落俗套的论据会如何让人眼前一亮!譬如元朝丞相别儿怯不花的无私举荐、只舍得为自己买半只鸭子的清官于成龙……这些都是少见却有说服力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觉,说到底,无论是读书还是技巧,“平时”都应坚持做下去,让这些事情成为你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如此才能令你保持热情,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学好”语文。

(指导教师:周 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