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要求 |
年份 |
命题统计 |
命题情境和角度 |
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 |
江苏,6-7题,4分 |
以河套地区某干线位置移动为情境 通过干线移动和天气现象考查干线 |
|
甘肃,9-11题,9分 |
以2024年4月中旬波斯湾附近的暴雨带为情境 通过风向、冷空气下沉的影响、发生区域考查强对流天气 |
||
2023 |
江苏,11-13题,6分 |
以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的蒙古气旋发展为情境 通过等压线图考查了气旋和露点温度 |
|
广东,3-4题,6分 |
以2020年11月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为情境 通过降水过程中的风速、气温、露点温度考查天气过程和露点温度 |
||
浙江1月,24-25题,6分 |
以“热泡”上升形成雷雨天气为情境 通过“热泡”运动考查云层和雷雨形成 |
||
2022 |
全国甲,37题,24分 |
以2022年10月22~23日澳大利亚发生的一场沙尘暴为情境 通过沙尘暴考查特殊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
|
【命题趋势】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干线、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也有考查,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
题型 特殊天气系统和现象
(2024·江苏卷)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A.气压降低B.气温降低C.风向转变D.风速减小
2.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A.稳定不变B.不断增强C.逐渐减弱D.波动变化
【答案】1.B 2.C
【分析】1.
2.
1.特殊锋面
东北倒暖锋的形成过程
冬季在陆地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而此时,千岛群岛附近的海域气温较高,出现了强大的低压中心。
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是逆时针旋转,在鄂霍茨克海和我国东北之间,形成东北风(如图中红色箭头),这股从海而来(相对暖湿)的气流进入我国东北,与盘踞在此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暖气团主动推着锋面向南移动,这就是倒暖锋。
倒暖锋一般发生在寒潮之后的2-3天,本质就是鄂霍次克海的海洋暖气团取代了东北的大陆冷气团。
倒暖锋的出现,加快东北地区升温,带来降水,使气候变得湿润。
副冷锋
锋后气团性质一旦发生改变,会被更后面的气团追上,从而形成副锋,前面的锋面称为主锋。
判断:图上出现两条大致平行的锋线,主锋两侧温差较大,副冷锋两侧温差较小。
典型例题:
(2023·浙江1月选考)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4.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3.D 4.A
【解析】3.
4.
2.强对流天气
龙卷风的形成过程
①冷暖气流交汇时,冷气流下沉,暖气流上升,上下层空气相互扰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涡旋;(图a、b)
②地面空气因日照升温,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把一部分水平涡旋提升到垂直方向。同时,高空的积雨云在垂直涡旋的带动下形成云的涡旋,即龙卷风的雏形(图c、d、e)
③四周空气向涡旋中心流动,产生辐合,并在中心形成下沉气流,使涡旋不断向地面延伸,最终到达地面,成为完整的龙卷风。(图f)
强对流天气——下击暴流
下击暴流,指一种雷暴云下部的局地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向四面八方扩散,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可以影响方圆几千米的范围,破坏力极强。
在航空领域,下击暴流早已是“大名鼎鼎”的空难“凶手”,对于低空正在起降的飞机影响尤甚。下击暴流正是导致风切变的一种重要灾害性天气现象。在穿过下击暴流区域时,受风向风力突然变化的影响,飞机会突然改变航迹,如果飞行员应变不当,非常容易坠毁。下击暴流引起的高压,与近地面迎面而来的暖气团交汇处,形成小尺度锋面——阵风锋,因为冷高压比暖气团强,性质类似冷锋;下击暴流到达地面多形成直线型大风带。
东北冷涡
冷涡,即“冷性低涡”,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一种“中心温度低于四周同高度的低涡”。在北纬35°~ 60°,东经105°~145°,且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冷涡称之为东北冷涡。
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冰雹、雷雨、大风和沙尘暴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实质是上冷下暖的冷性气柱呈非对称的涡旋结构的冷锋云系(切断低压系统、闭合低压)。
一年四季均可见,在夏季的活跃度最高。
梅雨期和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量和东北冷涡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引导北方“干冷”空气南侵,与低层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梅雨区北缘交汇,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在上升运动的触发下,最终导致梅雨量偏多;东北冷涡弱年情况正好相反。
命题预测:
考向 从区域认识和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特殊锋面
尤卡坦半岛终年受信风带控制,当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形成海风锋。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位置和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尤卡坦半岛西海岸海风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2.尤卡坦半岛西部形成海风锋最可能在()
A.冬季午夜B.春季早晨C.夏季午后D.秋季傍晚
3.尤卡坦半岛东岸海风强于西岸海风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信风与海陆风叠加情况不同
C.东西海岸海陆风强度不同D.东海岸海洋水体的影响更大
【答案】1.A 2.C 3.B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尤卡坦半岛西海岸海风锋是由海风登陆遇到信风形成的,信风是从陆地吹来,故其性质是暖干,海风是从海洋吹来,凉爽且水汽含量高,故海风性质是冷湿,海风的密度小于信风,所以该锋面系统应该向信风一侧倾斜,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据材料信息可知,信风稳定时容易形成海风锋。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北移,可以完全控制该区域,因此夏季最易出现海风锋;夏季午后,海陆间温差最大,是近地面一天中海风最强的时间,在半岛西部信风来自大陆,湿度较低,而海风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海风遇到信风,不同温度、湿度的空气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所以此时海风锋形成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ABD正确。所以选C。
3.读图,结合经纬网和大气环流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控制,东北信风对于西海岸是离岸风,对于东海岸是向岸风,而海风主要在白天出现,由海洋吹向陆地,而夜间以陆风为主,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情况不同,B正确;由材料“东岸海风强于西岸海风”可知,东北信风势力强,原因是信风带风向常年稳定,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反而不利于形成此情况,A错误;东北信风势力强,也说明海陆风强度较弱,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弱无法比较,C错误;东西海岸海洋水体大体相当,与海风的强度大小关系较小,D错误。所以选B。
考向02 从区域认识和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强对流天气
飑线是指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图为某次飑线演变示意图,图中黑色符号表示小时极大风速≥24.5m/s的站点,灰色符号表示雨强≥20mm/h的站点,不同形状对应不同的时刻,飑线在19时后分为南北两段发展。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导致飑线向东北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海陆风D.气压梯度
5.受此次飑线影响时间较长的省份是()
A.江西省B.安徽省C.浙江省D.江苏省
6.相比于19时,20时飑线南、北两段的强度()
A.明显增强明显减弱B.基本不变明显增强
C.明显减弱基本不变D.明显减弱明显增强
【答案】4.D 5.C 6.C
【解析】4.根据材料“飑线是指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可以推断出飑线的移动方向应该与风向风速的突变密切相关,与风向一致,风向、风速的突变都与气压梯度的突变有关,因此D正确,排除AB;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海陆风的方向为东南西北方向,与飑线移动方向不一致,C错误,故选D。
5.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出江西省和浙江省受飑线影响的时间比较长,其中江西省受飑线影响的时长为3-4小时,浙江受飑线影响的时长为4个多小时,因此受飑线影响的时间最长的省份是浙江省,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根据图文信息可知,20时受南侧飑线影响的风速和雨强都比19时弱,因此南侧飑线的强度明显减弱;20时受北侧飑线影响下的风速和雨强变化不明显,推出北侧飑线强度变化不明显,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