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曙明
济南地处泰山余脉北侧,道路多有起伏,普通话里的“上坡、下坡”,济南老话儿的说法是“上沿、下沿”。
“沿”在这里不读为yán,而是发音yér,如同“窟窿眼”的“眼”,不读yǎn,而是读为yér。
那年我有位亲戚来济南学车,他是苏北人,对一些济南老话儿自是听不明白,因而在学车过程中,教练每每说到“上沿下沿”时,他都是一头雾水,为此还挨过教练好几次批评。
后来,当教练得知他听不懂什么“上沿下沿”时,即为自己批评错了而有些不好意思,又为这些济南老话儿的说法忍俊不禁。
普通话中的“往东、往西、往南、往北”之“往”,用济南老话中说是“上东、上西、上南、上北”。
这“上”在外地人听来就颇有些不明就里。
前几天有位杭州的朋友到我们家来找我,向小区门卫询问我的门牌号时,门卫用“前边路口上南”指向,就让他没能听懂,再次询问得到“前边路口向右拐”的回答之后,他才明白了“上南”就是“往南”的意思。
他见到我开玩笑地说:“这‘上’和‘往’完全不搭界啊!济南土话还真有意思。”
老济南人要说“到哪里”或是“去哪儿”,多半不说“到”和“去”,而是用“上”来替代。
譬如“去北京”“到天津”,说为“上北京”“上天津”。
这“上”绝没有“北上”语意,因为即便是“南下”到苏杭,在老济南人嘴里,也说为“上苏州”“上杭州”。
对老济南们来说,出远门是如此说法,就近串门同样也是如此。
例如:“俺妈不在家,上俺大姨家去了”,“俺哥上他同学家去玩了”。
其实,在具体指向的老济南话儿中,还有“朝”和“可”的说法。
譬如:“进了大门你朝里走,走到头上右拐就到了。”“前边的可里走走,让后边的上来”等。
在这里,“可”实为“往”的方言音变。
在济南老话儿中,“公路”不叫公路,而是叫“马路”或是“大马路”。
比如:小孩子要到街上去玩耍,大人往往要嘱咐说:“不要到大马路上去。”“大马路上汽车多,小心被撞着。”
“撞”在这里不读zhuàng,而是读chuàng,如同济南老话儿把“撞车”说为“撞chuàng车”。
当年,济南开埠区的道路是“经纬分明”,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但其中的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在济南老话中,唤作“一大马路、二大马路、三大马路……”
这种叫法的历来,估计与当时的公路相对宽阔有关,1904年这些道路可是济南最宽阔的现代公路。
在济南人的口中,“压马路”的说法延续至今,而这“压马路”的意思就是逛街,年轻人约会至今还说“压马路”。
时下济南大街小巷,有很多护栏,在济南老话儿中,“护栏”不叫护栏,而是叫“栅栏”。
“你看马路中间那些栅栏,多不方便啊?我到马路对面去,要多绕老远。”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济南老太太,给家人常说的埋怨话。
济南老话儿中的“路沿石”,被叫做“马路牙子”。
例如:“我骑车不小心,撞到马路牙子上了。”
济南老话儿中,还有句“马路橛子”的说法,这应当是旧时对交警的蔑称,是济南老话儿中的糟粕。
其实,让我说,而今各单位门前的隔离桩,倒真成了名符其实的“马路橛子”。
普通话里面的“散步”,从老济南人嘴里说出来是“溜达”或是“遛弯”。
譬如:“我今天晚上吃多了,出去溜达溜达。”“我到院子里遛个弯,一会儿就回来。”
普通话中的“步行”,用济南老话儿说是“步撵”或“走着”。
“撵”在此处不念niǎn,而是读作niér。
如:“我今天没坐车,步撵来的”;或是“我今天没坐车,走着来的”等等。
普通话中的“慢”,用济南老话儿中说是“迂麽(yū mo)”。譬如:“你在后边迂麽什么啊?还不紧走两步。”
普通话中的“快”,在济南老话儿中,被说为“猛”或“紧”。譬如:“你紧走两步,别在后边迂麽了。”“你跑这么猛干什么啊?后边又没有撵你的。”
普通话中的“追”,在老济南人口中说为“撵”。例如:“他跑出老远了,你撵不上他了。”
济南老话儿有“溜墙根儿”和“狼窜”的说法。这“溜墙根儿”的,多半是指小偷小摸们鬼鬼祟祟的行为;而“狼窜”意思则是指到处乱跑的行为。例如:“你一天到晚不着家,又上哪里去狼窜来?”
老济南人对有关“车”的说法也有些另类。譬如:轿车叫“小车”,货车叫“大车”,摩托车简称为“摩托”,自行车简称为“车子”。自行车早年曾被称为“脚踏车”,而摩托车早年曾被称为“电驴子”或“蹦蹦豆子”。济南老话儿有句歇后语:“电驴子不着火——欠踹”,这“电驴子”指的就是摩托车。
在济南老话中,超车不叫“超车”而叫“越车”;乘坐公交车不说“乘车”而是说“坐车”;骑自行车简化为“骑车子”;骑摩托车则简化为“骑摩托”。
凡是“车轮”,无论是汽车轮、摩托车轮、自行车轮,还是马车轮、独轮车轮,统统被称为“车毂轮子”;
而凡是在铁轨上跑的,无论是客车(列车)还是货车,统被称为“火车”。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仔细回忆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意思的。